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胡兀鹫

动物百科小编汪不了给大家整理了胡兀鹫的资料,包括胡兀鹫的图片资料、胡兀鹫的形态特征、胡兀鹫的生活习性、胡兀鹫的品种和种类、胡兀鹫的寿命等与胡兀鹫相关的详细信息。

胡兀鹫Bearded vulture

胡兀鹫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鹰科 Accipitridae
属: 胡兀鹫属 Gypaetus
种: 胡兀鹫 G. barbatus
        (Linnaeus, 1758)
分布: 亚洲、欧洲、非洲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胡兀鹫(hú wū jiù);
英文名:Bearded vulture;
学名:Gypaetus barbatus。
胡兀鹫,也叫大胡子雕、胡子雕、髭兀鹫、胡秃鹫,是胡兀鹫属中唯一的成员。栖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喜活动于开阔地区,象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处,也喜欢落脚于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它们还会从高空把骨头丢下,然后再从地上取食那些骨头的碎片。它们也因为这种习惯而得到骨头压碎机(Bone Crusher)的名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

体长: 95-125厘米

身高:

体重: 5-7公斤

生命:

食性: 主要以裸骨为食

繁殖: 每窝产卵通常2枚

习性:

分布: 亚洲、欧洲、非洲

胡兀鹫

胡兀鹫头部特写

胡兀鹫

成年胡兀鹫

胡兀鹫

亚成年胡兀鹫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胡兀鹫身长95-125厘米,它们翼展约235-280厘米,它们的体重约5-7公斤。胡兀鹫全身羽色大致为黑褐色。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头和颈都不象秃鹫、兀鹫那样裸露,而具有锈白色的完整羽毛,眼睛周围有一圈又黑又长的眉状斑纹 – 黑色贯眼纹,向前延伸与颏部的须状羽相连好像戴了一副眼镜。成年胡兀鹫上背、短的肩羽和内侧覆羽暗褐色,具皮黄色或白色羽轴纹,其余上体黑灰色或黑褐色,具白色羽轴纹。尾长、楔形,暗褐色或灰褐色。下体橙皮黄色到黄褐色,胸部橙黄色尤为鲜亮,有时下体为白色或乳白色,但明显的缀有棕色或红褐色,跗蹠被羽到趾或几乎到趾。幼鸟主要为暗褐色,上体具淡色羽轴纹,头颈多为黑色,颏部有黑色“胡须”。通常到4~5年时才能具有和成鸟一样的羽毛,而在此之前下体逐年变淡,但直到变为成鸟前,下体一直没有棕色着染。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主要栖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在沟壑,高原和草原穿插的山脉间可见。在喜马拉雅山,可飞越超过8000米的最高峰。在非洲与亚洲的部分山地分布较广,但欧洲地区受到较大威胁。
胡兀鹫是飞行的能手,为了寻找食物,一天可以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需要时,它们也可以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贴地面飞行。
胡兀鹫的食物相当特别,主要以裸骨为主。胡兀鹫的食管非常有弹性,因此它可以吞下整块巨大的骨头(大至牛脊椎骨)。如果骨头太大,胡兀鹫会叼着它飞至50至80米高然后让它落下,摔成可以吞咽的大小。骨髓是它们90%的食物来源。
胡兀鹫守着羊或羚羊的尸体。耐心等待,直到尸体软的部分已清理完毕,此时胡兀鹫会抓起属于自己的羊骨头,从50至100米高度跌落悬崖上的斜坡或岩石区,摔破这些骨头。它的喉咙宽70毫米,测量可以吞下直径高达35毫米至25厘米的整块骨头。在食物短缺的时候,它们也吃其他小型哺乳动物,甚至人类婴儿,或昆虫,海龟,蜥蜴。
胡兀鹫的视力很强,在视网膜的斑带区中央凹内的视觉细胞有150~200万个,大大高于人类在同样区域的20万个视觉细胞。因此,在相同的距离内,胡兀鹫比人类看到的物体要清晰得多。
虽然如此,由于地面的环境非常复杂,为了更顺利地发现尸体,它们也非常注意对乌鸦、鸢、豺、鬣狗等食尸动物的观察,而且还特别善于利用高原上最大的乌鸦-渡鸦。每当渡鸦发现食物而高声鸣叫时,胡兀鹫便飞过来争食,并将渡鸦挤到一旁,使其只能拾取一些肉屑充饥;而当渡鸦发现危险,一边鸣叫一边飞走时,胡兀鹫也赶快随之逃离。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胡兀鹫繁殖期2~5月。营巢于高山悬崖岩壁上大的缝隙和岩洞中。巢为盘状,内面稍凹,主要由枯枝构成,内放有枯草,细枝、棉花、废物碎片等。每窝产卵通常2枚,第二只雏鸟会在第一只破壳一周之后出壳,并且要比第一只雏鸟小很多。这只小雏鸟实际上只是大雏鸟出现意外时的替补。在食物紧缺的情况下,小雏鸟有时会成为大雏鸟的充饥之物。胡兀鹫之间常常会为争夺最好的筑巢位置而争斗,很多情况下胡兀鹫会承接金雕留下来的巢穴。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20世纪初胡兀鹫在欧洲的一些高山地区是比较常见的鸟,后来,当地人误认为它是为害畜牧业的害鸟而加以捕杀,导致其数量锐减。胡兀鹫在中国尚有一定的数量,主要栖息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虽然在中国西部地区这种大型的猛禽还比较容易见到,但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胡兀鹫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earded vulture (Gypaetus barbatus), also known as the lammergeier or ossifrage, is a bird of prey and the only member of the genus Gypaetus.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n Old World vulture, it actually forms a minor lineage of Accipitridae together with the Egyptian vulture (Neophron percnopterus), its closest living relative. It is not much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ld World vultures proper than to, for example, hawks, and differs from the former by its feathered neck. Although dissimilar, the Egyptian and bearded vulture each have a lozenge-shaped tail — unusual among birds of prey. In July 2014, the IUCN Red List has reassesed this species to be near threatened. Before July 2014, it was actually classed as Least Concern. Their population trend is decreasing.
The bearded vulture eats mainly carrion and lives and breeds on crags in high mountains in southern Europe, the Caucasus, Africa,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Tibet, laying one or two eggs in mid-winter that hatch at the beginning of spring. Populations are resident.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胡兀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