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鱀豚

动物百科小编米兔 ゝ给大家整理了白鱀豚的资料,包括白鱀豚的图片资料、白鱀豚的形态特征、白鱀豚的生活习性、白鱀豚的品种和种类、白鱀豚的寿命等与白鱀豚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鱀豚Baiji

白鱀豚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鲸目 Cetacea
亚目: 齿鲸亚目 Odontoceti
总科: 淡水豚总科 Platanistoidea
科: 白鱀豚科 Lipotidae
属: 白鱀豚属 Lipotes
种: 白鱀豚 L. vexillifer
        ( Miller,1918年 )
分布: 长江, 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鱀豚(拼音:bái jì tún);
英文名:Baiji;
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白鱀豚,也称白暨豚、白鳍豚,是一种淡水鲸类白鱀豚科动物,仅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流域,具长吻,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喜欢群居,性情温顺谨慎,视听器官严重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白鱀豚是恒温动物,用肺呼吸,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是世界12种最濒危动物之一。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可能绝灭

体长: 210-255厘米

身高:

体重: 150-210公斤

生命: 30岁左右

食性: 肉食:小鱼、虾

繁殖: 胎生,通常每胎1仔

习性: 大脑发达,声纳系统灵敏

分布: 长江, 钱塘江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白鱀豚

白鱀豚Baiji

白鱀豚

白鱀豚特写

白鱀豚

接受康复治疗的白鱀豚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鱀豚的体形呈纺锤形,身长约210-255厘米左右,体重可达150-210公斤千克以上。嘴部又长又细,背呈浅灰色或蓝色,腹面为纯白色,背鳍形如一个小三角,胸鳍宛如两只手掌,尾鳍扁平,中间分叉,善于游水,时速可达80千米左右。由于长期生活在浑浊的江水中,白鱀豚的视听器官已经退化。它眼小如笔尖,耳孔似针眼,位于双眼后下方。但大脑特别发达,声纳系统极为灵敏,头部还有一种超声波功能,能将江面上几万米范围内的声响迅速传入脑中。一旦遇上紧急情况,便立刻潜水躲避。白鱀豚耐寒,体温通常在36℃左右。白鱀豚皮肤光滑细腻,富有一种特殊的弹性,原理与竞赛式游泳衣着中使用具有弹性的尼龙织料相同,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身躯周围产生的湍流。它的尾鳍扁平地分为两叉,两边的胸鳍呈扁平的手掌状,背鳍呈三角形。这四鳍给白鱀豚提供了优良的水中游动时方向与平衡的控制力,再加上光滑高弹性的皮肤与流线型的身躯,白鱀豚在逃避危险的情况下可达每小时60千米的游速。平常它保持着每小时10~15千米的游速。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白鱀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鱀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鱀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白鱀豚的大脑表面积要比海豚的大,大脑的重量约占总体量的0.5%,其中平均一只重95千克的雄豚,大脑重470克。这等重量已接近大猩猩与黑猩猩的大脑重量,甚至某些学者认为白鱀豚比长臂猿和黑猩猩更聪明。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白鱀豚6岁左右性成熟,母豚一般2年一次怀胎,孕期约10个月,每胎一仔,也有二仔的。幼豚靠母豚带游,有时倚在母豚的鳍翅上戏水,有时钻到母腹吮吸乳汁,活泼有趣。成年白鱀豚雌性比雄性大,雌性身长可达2.5米以上,重达170公斤左右;雄性长达2.2米以上,重达125公斤左右。白鱀豚喜群居,通常两三头以上一起出没,幼豚游在中间,大而壮的豚在前后左右相伴,如同长辈呵护着子女,一家几口和谐相处,尽享天伦之乐。白鱀豚寿命可达30多年,雌兽一般在6岁达到性成熟,雄兽为4岁。野生状态下,成年白鱀豚雌雄比例为1:1,但雌兽怀孕率一般仅为30%,自然繁殖率很低。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白鱀豚在历史上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从三峡地区的宜昌葛洲坝上游35千米处,一直到上海附近的长江入海口,包括洞庭湖和鄱阳湖在内,全长约1700千米的江水中都有白鱀豚的分布。

进化过程Evolutionary process

根据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化石考证,白鱀豚在第三纪中新世及上新世就已经出现在长江流域。1981年9月,中国地质学家在广西桂平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化石片段。这件下颌骨化石属于一种古老的白鱀豚,称为原白鱀豚。化石记录着原白鱀豚在大约2000多万年前的古老性状,与现今的白鱀豚相比变化不大。白鱀豚依然保留着不少原白鱀豚的骨骼位置。白鱀豚之所以进化缓慢,可能是因为过去的生存竞争或环境变化较少的缘故,从而保留了祖先的古老形状,因此被称为“活化石”、“水中大熊猫”。如果不是很大的生态变迁,它是不会灭绝的。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1978年,中国科学院建立淡水海豚研究中心,作为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其中一部门,执行白鱀豚的相关研究。1992年,白鱀豚成为中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的吉祥物,白鱀豚的保护也越来越受到普通民众的关注。至1993年,中国在湖北洪湖市新滩口到螺山江段建立了新螺江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在石首市建立了天鹅洲自然保护区,实行原地保护;在安徽铜陵建立了白鱀豚养护场,进行人工饲养繁殖。1996年12月25日,中国第一个以水生动物为保护对象的基金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正式成立。但是在2006年12月13日,白鱀豚专家们宣布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在,个体数目也不足以维持族群的繁衍。数量急降年表白鱀豚的数量在1984年以前约有400头,但是到了1995年已经不到100头。白鱀豚目前现存数量很难估计,但一般认为目前已经绝灭,或仅有数只个体存活,白鱀豚已成鲸目动物最濒危的动物。1970年代: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鱀豚物种列为“数据缺乏(DD)”状态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保护单位将白鱀豚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鱀豚乃违法 1984年:白鱀豚的保护工作被中国各大报刊刊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重视,得到了“水中珍兽”的美称 1986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300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鱀豚物种改为“濒危(EN)”状态 1989年12月10日:葛洲坝全面竣工 1990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200头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开始施工 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白鱀豚物种提升为“极危(CR)”状态 1997年:年度考察中发现23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50头 1998年:年度考察中所发现的数量只剩7头,宏观估计总数不及15头 2002年7月14日:淇淇,人工饲养下的最后一头白鳍豚,在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中去世,提取并保存其脱氧核糖核酸(DNA)后,将它的身体做成了标本 2003年6月1日:三峡水库开始下闸蓄水 2004年:在长江南京段发现了一头因搁浅而死亡的白鱀豚,这同时也是最后一次在野外发现白鳍豚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全面竣工 2006年12月4日:为时六周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没有发现任何白鱀豚 2006年12月13日:参与2006年度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的白鱀豚专家们宣布白鱀豚物种可能已经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存在,也不能保持种群成功地繁衍。中国学者曾提出根据惯例,要在野外50年未观测到活体才能宣布为灭绝,并且强调在当前情况下不宜宣布白鱀豚为灭绝物种。对此,参与此次行动的学者以及国外部分学者表示非常遗憾,甚至表示无法理解。如果在该物种的保护上,中国相关机构和学者也能如此认真并且投入更多,那么实际上是很有可能挽救这一濒危物种的。

知 识Knowledge

白鱀豚 – 命名 白鱀,白暨,白鳍——白鳍豚如何写,曾是一个问题。 鱀,可考。《尔雅》:“鱀,是鱁。”据白鳍豚研究权威周开亚的论述,白暨豚,白鳍豚,都属白鱀豚为数众多的别名。但在“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结束后,媒体上称呼仍然各异。国人常用的智能ABC拼音输入法中,只有相对不那么规范的别名“白鳍豚”,是成词,所以最多,其次是“白暨豚”,“鱀”则根本打不出来,以“白鱀豚”命名的,寥若晨星。

资 料Information

白鱀豚的邮票

白鱀豚与人的比例

白鱀豚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baiji (Lipotes vexillifer) is probably the rarest cetacean in existence; human activity severely threatens this dolphin . It is a very shy and graceful freshwater dolphin, with a rather stocky body, roughly the size of an adult human . It is bluish-grey in colour becoming whitish on the underside, but seems white or greyish from a distance . In common with other river dolphins, it has a very long, narrow beak with a slightly upturned tip, and small eyes placed high up on the face . The dorsal fin is positioned low on the body and is triangular in shape, and the flippers are rounded . Females tend to be larger than males . The baiji is the only species in this genus, the name of which, Lipotes, derives from the Greek for ‘left behind’, referring to its limited range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鱀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