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冠长尾雉 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冠长尾雉(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属于鸡形目,雉科,是一种森林益鸟,喜在常绿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乔木林中栖息、隐蔽和觅食,取食鳞翅目的幼虫、虫卵,对抑制森林虫害,维护生态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优雅的体形、艳丽独特的羽色,极具观赏价值。长尾雉尾羽称为“雉翎”。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的特产珍禽,分布在中国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白冠长尾雉俗称“长尾野鸡”“地鸡”等,是我国特有珍稀雉类,也是中国尾羽最长的野生鸟类。白冠长尾雉身体大小与野鸡相似,但尾羽极长,且成年雄性(图1)比雌性尾巴更长,约1.2至2.0米,尾羽更加鲜艳(图2)。我们在野外标记白冠长尾雉时,曾经碰到过1.8米的尾羽(图3)。雄鸟尾羽中最长的两根,常被选作京剧武将演员头盔上的装饰品。因白冠长尾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2019年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第18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方大会(CITES CoP18)上,将白冠长尾雉列入CITES附录Ⅱ;我国在2021年公布的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将白冠长尾雉保护级别提升为国家一级。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冠长尾雉被列为易危(VU)等级。

雄鸟头顶、颏、喉和颈白色,眼下有大形白斑;额、眼先、眼区、颊、耳区及后头等均黑色,形成一圈围着头顶的环带;白色颈部之后有一不完整的黑领;背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各羽具黑色羽缘,使羽呈鳞片状;翅上覆羽白色,具宽阔的栗色羽端,其间夹有黑色狭缘;三级和次级飞羽黑色,具白色和棕色横斑及斑点,并具宽阔的棕黄色端斑,其外更缀有黑色和栗色细缘;次级飞羽外翈仅有白点,并沾栗色,棕黄色羽端亦仅限于外翈。初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具乳黄色横斑,内翈横斑浅棕栗色,尾上覆羽白色而缀有黑褐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列横斑。尾羽20枚,中央2对最长,呈银白色,并具黑色和栗色并开横斑,羽干灰褐色而羽缘棕褐色,往外的3对尾羽依次变短,但羽色相似,仅棕褐色羽缘增宽,且仅限于外翈;更往外侧的尾羽更短,且几全为棕褐色,仅在内翈上具暗褐色横斑。胸上部与背相似,其余胸羽白色,具黑色同心斑和深栗色羽缘,由于羽毛彼此重叠,胸外表呈深栗色,仅微露白色和黑斑。两胁和胸相似。胸最下部具较宽的棕黄色羽端,并在端缘沾有栗色;腹中部黑色,尾下覆羽黑褐色。
雌鸟头顶及后颈大部暗栗褐色,各羽中央黑色。额、眉、头侧、颏、喉,以及围绕颈部的一圈淡棕黄色。眼前后各有一小簇短羽,以及耳羽黑褐色;颊部有一黑褐色颊斑与黑褐色耳羽相连;上背上部黑色,具大形矢状白斑和浅栗褐色端斑;上背下部和两肩亦为黑色,但具狭长的棕黄色羽干纹和灰褐色羽端,并密被有黑色虫蠹状斑。其余上体灰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和黑色与棕色虫蠹状斑;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浅棕色羽干纹和灰白色端斑,并杂有黑色斑纹;飞羽黑褐色,具栗褐色横斑,初级飞羽外翈横斑栗白色。中央一对尾羽灰色,微具黄褐色横斑和斑点,羽端白色;再往外侧3对尾羽横斑由黄褐色转为黑褐色,再转为栗白相杂状。其余外侧尾羽逐渐转为栗色和具白色羽端。胸浅栗色,羽端灰褐色,具棕白色矢状斑;两胁相似,具棕白色羽干纹和羽端;腹淡皮黄色或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微具浅栗色横斑和细纹。 虹膜浅褐色,嘴峰绿角色,眼周裸出部红色,并满布以黑色小羽;脚灰褐色或角褐色,距长曲而尖。
大小量度:体重♂1425-1736克,♀700-1000克;体长♂1408-1967毫米,♀558-695毫米;嘴峰♂32-37毫米,♀29-32毫米;翅♂262-272毫米,♀217-238毫米;尾♂1013-1660毫米,♀ 250-403毫米;跗蹠♂73-83毫米,♀66毫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冠长尾雉 学名:Syrmaticus reevesii 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