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百科小编甜心♂猫猫给大家整理了白掌长臂猿的资料,包括白掌长臂猿的图片资料、白掌长臂猿的形态特征、白掌长臂猿的生活习性、白掌长臂猿的品种和种类、白掌长臂猿的寿命等与白掌长臂猿相关的详细信息。
白掌长臂猿White-handed gibbon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哺乳纲 Mammalia
目: 灵长目 Primates
亚目: 简鼻亚目 Haplorrhini
科: 长臂猿科 Hylobatidae
属: 长臂猿属 Hylobates
种: 白掌长臂猿 H. lar
( Linnaeus, 1771 )
分布: 中国西南部、缅甸、老挝、泰国和整个马来半岛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白掌长臂猿(拼音:bái zhǎng zhǎng bì yuán);
英文名:White-handed gibbon;
学名:Hylobates lar。
白掌长臂猿,或称白手长臂猿,属于长臂猿属,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品种。它们的手、足呈白色或淡白色,手臂偏长,因此得名。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8-9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均呈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体长: 50-64厘米
身高:
体重: 8-9千克
生命: 25年左右
食性: 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等
繁殖: 孕期为7-8个月,每胎产1仔
习性: 听觉和嗅觉灵敏,性胆怯,怕冷
分布: 国西南部、缅甸、老挝、泰国和整个马来半岛
白掌长臂猿面部特写
白掌长臂猿树间行走
白掌长臂猿幼仔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白掌长臂猿手、足白色或淡白色,故称白掌长臂猿。颜面周围常形成明显的白色面环,雌性面环近似封闭,雄性多不封闭(被白色眉纹断开)。两性均有暗、淡两种色型,暗色型毛色黑褐(手、足、眉、面环颜色例外);淡色型呈淡黄或奶油黄色,面环和手足更淡,白色。我国的白掌长臂猿在已知亚种中,毛被最长,背毛长110-150mm。两种色型的淡色毛基较短,约为毛长的10-25%。暗色型个体阴毛黑棕色,淡色型阴毛红棕色。 白掌长臂猿的体长为50—64厘米,体重8—9千克,全身体毛密而长,较为蓬松,均呈褐黄色,不同亚种之间色泽有所变化。颜面部为棕黑色,但是手、脚的毛色很淡,远望时近似白色,所以也叫白手长臂猿,此外自眉的边缘经面颊到下颌有一圈白毛形成的圆环,把脸部勾勒得十分醒目。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主要栖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拔一般在1000-2000m。常以各种热带浆果、核果和多种嫩树叶、芽、花等为食,在所觅食物中以无花果占主要成分。亦食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营典型的树栖家族式小群体生活。种群中的个体数不多,一般3-5只为一群,系典型的单雄单雌配偶系。每一群均有固定的领域范围,领域大小约2-4km2。白掌长臂猿常在早晨太阳初升时晨鸣。 白掌长臂猿栖息于热带,亚热带的密林中,习性与黑长臂猿相似,过着雌雄配偶式的家庭生活,具有领域性,每个群体的领域范围大约为54公顷,但在一天之中仅在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觅食。白天在森林20—30米高的树上用两臂攀抓树枝摆动、腾跃,前后肢并用,速快如飞。由于这种运动的高度特征,经常转换胸臂方向,长期的进化适应,使肩部两侧变平,而不像猴类那样较为宽阔,肘部较长,臂肘可以全方位旋转360度,既可以左右前进,又能够急进急退,双足只起到辅助蹬踏的作用。听觉和嗅觉灵敏,性胆怯,怕冷。 在其食谱中,树叶大约占34%,果实占59%,花朵占3%,昆虫、小鸟等动物性食物占10%左右。鸣叫是群体成员的主要联络方式,每天清晨,雄兽和雌兽合唱般地啼呜,或抑扬顿挫,或悲凄低回,或发出间隔的类似于吹水泡的声音,雄兽的叫声夹在雌兽的声音之中,并且在叫声结束时,附加上一段尾音。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四季均可繁殖,年产1胎,雌兽的怀孕期为7-8个月,每胎产1仔。初生的幼仔体色呈淡黄色,体重为110-170克,6个月后断奶,8个月就能完全独立生活,7-8岁时性成熟。寿命为25年左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国内仅分布于云南南部孟连、西盟和沧源;国外见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白掌长臂猿共分化为4个亚种,我国仅有云南亚种,是1964年才被我国学者发现的,仅分布在云南西南部的孟连、西盟(大黑山)、沧源、南定河、澜沧等几个县境内,是我国长臂猿中数量最少的一种,目前仅剩下30—40只左右。
白掌长臂猿分布图:
亚种与分类Subspecies and Taxonomy
马来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lar
卡氏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carpenteri
中部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entelloides
苏门答腊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vestitus
云南白掌长臂猿 Hylobates lar yunnanensis Ma et Wang于1986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勐连,腊福。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白掌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区最小、数量最少的一个种。最初仅发现于云南西南部孟连和西盟。Haimoff, et. al. (1987) 认为有50-100群,200-300只,显然估计过高;Yang, et. al.(1987) 报道为19-27只。王应祥、马世来(1988)调查估计为30-40只,1993年复查结果在孟连的长臂猿(云南亚种的模式标本产地)已经绝迹。西盟县中深区,海拔100-1400m,有3群,共15-21只(杨德华等,1987)。此后在西盟进行复查原来报道过的产地,已无白掌长臂猿踪迹,其它地区是否尚有残存,不能肯定。近几年来在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发现了新的分布点,数量有8-10群,约30余只,这是我国白掌长臂猿唯一可靠的分布地,也是我国的特有亚种唯一的残存种群。现有的保护措施:现已被列为我国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现存种群的主要栖息地沧源南滚河已建立了省级自然保护区,白掌长臂猿在保护区内可能得到较好保护。由于我国的白掌长臂猿系该种分布的最北限,目前种群数量仅30余只已达亚种种群的最低限,分布区又极狭小,若不高度重视和加强保护,很有可能绝灭。 建议的保护措施:强化沧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给以保障,保护现有的种群及其栖息环境,严禁任何理由的捕捉或猎杀。
白掌长臂猿的英文介绍 Introduction
The lar gibbon ( Hylobates lar ), also known as the white-handed gibbon, is a primate in the gibbon family, Hylobatidae. It is one of the better-known gibbons and is often seen in zoos.
The fur coloring of the lar gibbon varies from black and dark-brown to light-brown, sandy colors. The hands and feet are white-colored, likewise a ring of white hair surrounds the black face. Both males and females can be all color variants, and the sexes also hardly differ in size. Gibbons are true brachiators, propelling themselves through the forest by swinging under the branches using their arms. Reflecting this mode of locomotion, the white-handed gibbon has curved fingers, elongated hands, extremely long arms and relatively short legs, giving it an intermembral index of 129.7, one of the highest of the primates. As with all apes, the number of caudal vertebrae has been reduced drastically, resulting in the loss of a functional tail. Gibbons have tough, bony padding on their buttocks, known as the ischial callosities, or sitting p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