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灰腹角雉

动物百科小编”椛绵菟丶给大家整理了灰腹角雉的资料,包括灰腹角雉的图片资料、灰腹角雉的形态特征、灰腹角雉的生活习性、灰腹角雉的品种和种类、灰腹角雉的寿命等与灰腹角雉相关的详细信息。

灰腹角雉Blyth’s tragopan

灰腹角雉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鸡形目 Galliformes
科: 雉科 Phasianidae
属: 角雉属 Tragopan
种: 灰腹角雉 T. blythii
分布: 亚洲东部、南部 物种概述Summary 中文名:灰腹角雉(拼音:huī fù jiǎo zhì);
英文名:Blyth’s tragopan;
学名:Tragopan blythii。
灰腹角雉,别名寿鸡、灰斑角雉,是产于印度东北部、不丹、缅甸北部以及中国云南西北和西藏东南部的一种角雉,食物主要是树叶、浆果、种子以及昆虫。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带,冬季有时也下到2000或1500米左右的低山地带越冬。灰腹角雉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易危(VU)

体长: 53—59厘米

身高:

体重: 1600克左右

生命:

食性: 植物嫩芽、种子、浆果、昆虫

繁殖: 繁殖期为4-6月,每窝产卵2-5枚

习性: 小群活动,叫声响亮

分布: 亚洲东部、南部

灰腹角雉

雄性灰腹角雉Blyth’s tragopan

灰腹角雉

雌性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

灰腹角雉的卵

外形特征Description

灰腹角雉雄鸟的体长为53—59厘米,体重1600克左右。前额、头顶、颈纵纹黑色;肉角蓝色;脸的裸出部深蓝色或金黄色;项下的肉裙也是黄色,边缘为浅蓝色;头侧、后颈、上背、上胸等为红色,其余上体羽毛黑褐色,腹部烟灰色,通体密布白色和栗赤色眼状斑,上体的较小,下体的较大;尾黑色具不规则横斑。雌鸟上体深浓褐色并布满了黑色的斑纹;下体及两胁为暗褐色并杂有棕色和灰白色斑纹尾为暗棕色。   它们的虹膜为褐色;嘴角褐色;腿、脚粉红色或肉褐色。

生态习性Ecological Habit

栖息于海拔2000一30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林下植被发达的潮湿常绿阔叶林带,冬季有时也下到2000或1500米左右的低山地带越冬。   巢筑在树上,喜欢躲藏在林下灌丛或草丛中,多呈4—5只的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嫩芽、种子、浆果为食,也吃昆虫、小蛙等动物性食物。 叫声:雄鸟叫声响亮并具挑战性,声如gnau,gnau。炫耀时发出gock…gock…gock的叫声,似双角犀鸟。

生长繁殖Growth and Breed

灰腹角雉繁殖期为4一6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巢较粗糙而笨重。主要由树枝和草叶构成。每窝产卵2一5枚,多为3一4枚。卵的颜色为浅皮黄色或灰黄色,被有少许褐色斑点。长径5.3~5.9厘米,短径4.1~4.5厘米。

地理分布Distribution

灰腹角雉在国内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西北部和不丹等,由于脸裸出部和体羽斑纹颜色的不同,共分化为2个亚种,在中国都有分布。指名亚种脸的裸出部为深蓝色,仅见于云南西北部的贡山;藏南亚种脸的裸出部为金黄色,分布于西藏南部、东南部的察隅、错那、墨脱等地。

生存状况Living Condition

灰腹角雉的2个亚种野外数量都非常稀少,其中指名亚种的数量不足5000只。在我国更为罕见,仅于80年代在云南高黎贡山采到过一只雄鸟标本,收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标本室,对它的野外情况所知甚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   致危因素:主要是栖息地的林木砍伐以及拣蛋毁巢、猎杀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灰腹角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