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棕尾鵟的名称种类、简介、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棕尾鵟的图片

棕尾鵟(学名:Buteo rufinus,英文名:Long-legged Buzzard)是鹰科鵟属的鸟类。

棕尾鵟,中型猛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全长约56cm,罕见留鸟及季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及天山地区。迁徙或越冬至甘肃、云南、西藏南部及东南部。习性较懒散,一般从栖处捕食,高空翱翔且有时徘徊飞行,喜趋火光,叫声响亮,似猫叫声,似普通鵟但少叫。

中文学名:棕尾鵟

拉丁学名:Buteo rufinus

英文俗名:Long-legged Buzzard

命名作者:Cretzschmar, 1829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鵟属(Buteo)

繁殖区:古北界, 非洲 : sw, sc

非繁殖区:c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9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名称种类

中文学名:棕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

拉丁学名:Buteorufinus

别称:大豹、鸽虎

英文名称:Long-leggedBuzzard

种类: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鵟亚科、鵟属

鸟种简介

棕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也属于中型猛禽,体长50—65厘米,体重1280克左右。体色变化也比较大,有淡色型和暗色型等,但体羽的颜色均比其他类的颜色浅淡。

通常上体为淡褐色到淡沙褐色,具有暗色的中央纹,喉部和上胸部为皮黄白色,具有暗色的羽轴纹,下胸为白色,腹部和腿上的羽毛为黑褐色,尾羽为棕褐色,通常没有横带或仅具有窄而明显的暗色横斑,这一点与其他鵟类明显不同。在空中翱翔时翅膀上举成“V”形,飞羽下面颜色浅淡,翼尖为黑色。虹膜金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嘴黑色或石板褐色,尖端黑色,下嘴的基部和口角为黄色;蜡膜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柠檬黄色。棕尾鵟繁殖于从欧洲东南部向东到蒙古,往南到<>欧洲东南部,以及从伊朗到<>新疆、甘肃为留鸟,在西藏、云南为旅鸟、冬候鸟。

生活习性

棕尾鵟
棕尾鵟

棕尾鵟是一种喜欢干燥环境的荒原猛禽,栖息于荒漠、半荒漠、草原、无树的平原和山地平原,垂直分布的高度可达海拔2000—4000米的高原地区,冬季有时也到农田地区活动,但较少活动于森林地带,常单独或成群活动在开阔、多石而又干燥的不毛之地。平时不善于鸣叫,行动显得迟缓而笨重,常站立在地上、岩石上、电线杆上或地面的高处和石头上,偶尔也站立在树上。喜欢在空中成圆圈状翱翔和盘旋,两翅上举成“V”字形,有时也在空中逆风不动,好像悬浮在空中。主要以野兔、啮齿动物、蛙、蜥蜴、蛇、雉鸡和其他鸟类与鸟卵等为食,有时也吃死鱼和其他动物尸体。有趣的是,它还可以象家鸡一样在地面上走来走去,寻找甲虫等来充饥。通常站在一走地方等待和观察动物活动,或者在飞翔时紧紧地盯着地面,发现猎物则立刻冲下捕捉。

生长繁殖

棕尾鵟
棕尾鵟棕尾鵟幼雏

繁殖期为4—7月份。求偶时发出短而尖锐的叫声。营巢于悬崖峭壁间的岩石上或树上。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里面垫有枯草。每窝产卵3一5枚,通常4枚,偶尔也有少至2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黄色或红褐色斑点。

产卵数与卵的形态大小:据文献记载,棕尾鵟每窝产卵3~5枚,通常3枚,偶见2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具黄色或红褐色斑;卵的大小为(55~69)厘米×(43~48)厘米。 2003年发现的三个巢,窝卵数分别为3、3、1,明显低于文献记载,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本年度繁殖区内鼠类处于低密度区有关,通过食性调查观察发现有食物不足的迹象。另外,G0303号巢中的卵虽为一枚,但却是一枚超大的卵,该卵正常孵化出雏鸟一只,其大小与其他雏鸟差别不大。产卵期:G0301号巢中一卵恰好于5月14日出壳,其余两卵已出壳,而G0302号巢已出全;据文献记载其孵化期约为28~31天,估计产卵应在4月中上旬,幼雏留巢期为40~4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飞出。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但以雌鸟为主。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抚养,大约经过40~45天的巢期生活后,雏鸟即能飞翔和离巢。

繁殖期食性

棕尾鵟主要以啮齿动物、蜥蜴、蛇、鸟类与鸟卵为食。2003年5月14日发现一巢中有小家鼠两只,大沙鼠一只,后者被取食仅剩两后肢及尾部;2003年5月12~13日对另一巢进行了两天观察,成鸟第一天上午捕获小五趾跳鼠一只,下午捕获大沙鼠一只,第二天上午捕获小家鼠一只。6月上旬的调查发现巢中或巢的下方有大耳猬、东方沙蟒、草兔等尸体或残余物;吐物中甚至发现了昆虫的甲壳。其食性似乎有明显的变化,育雏初期以鼠类为主,后期以其他小动物为主,也可能反映出由于捕食造成鼠类密度下降转而捕食其他小动物。(3周龄雏鸟) 捕食行为:棕尾鵟通常站在固定地方等待和观察动物活动,或者在飞翔时紧紧地盯着地面,发现猎物则立刻俯冲捕捉。调查中多次观察到该种长时间停歇在高处,静候捕食。“过捕行为”一例,2003年5月14日发现一巢中有小家鼠两只,大沙鼠一只,但其中一只小家鼠并没有被取食,而是放在巢的一角,最后变成了“干尸”。

育雏行为

幼雏发育的早期阶段,亲鸟一般把猎物带回巢,撕碎后喂给雏鸟,或放置在巢中,任雏鸟啄食,虽然取食比较困难,但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的锻炼。在后期,特别是离巢出飞阶段,亲鸟可将猎物撕成大块喂给雏鸟,甚至在空中抛给雏鸟练习它们的捕食能力。(4周龄雏鸟)

保护现状

棕尾鵟
棕尾鵟

由于有利用旧巢的习性,每年不断修整、添加新的巢材,巢越来越大,最后不堪重负而坍塌,甚至会影响到繁殖成功率,位于梭梭上的鸟巢,观察时,发现三只雏鸟均发育良好,再次调查时却发现,由于支撑巢的一根梭梭粗枝折断,巢的一半已坍塌,一只雏鸟不知所终,另两只雏鸟挤在巢的一角,两者的发育情况也有了明显区别,一只飞羽已完全长成,振翅欲飞,另一只飞羽尚短,体质虚弱,让人担心能否最终顺利出飞。

对该巢进行了简易的加固,虽然雏鸟最终顺利出飞,在之后的一次调查中发现该巢已彻底坍塌,据了解是由于一场大风所致。 人为活动的破坏同样对棕尾的巢址有巨大影响,育有一雏另一鸟巢巢,在调查中发现该株胡杨被人盗伐。而同样是育有三雏的一鸟巢,个体间发育的区别却不明显,身体状况均不错,这可能是与繁殖地的生境条件有关。利用人工巢改善营巢生境的可行性:合适的巢址是稀缺资源,自然分布极不均匀,尤以典型的荒漠猛禽—棕尾为甚。从调查结果看,有限的天然巢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影响了繁殖成功率,而旧(老)巢又是猛禽喜欢利用的,因为它表示有繁殖成功的经历,而连年利用旧巢,重量不断增大,不堪重负而坍塌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人类正在实验利用人工巢或半人工巢来改善棕尾鵟的繁殖生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棕尾鵟的名称种类、简介、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