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黄胸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害鸟辩证、生长繁殖、非法捕杀、保护现状

黄胸鹀的图片

黄胸鹀(学名:Emberiza aureola,英文名:Yellow-breast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名黄胆、禾花雀、黄肚囊、黄豆瓣、麦黄雀、老铁背、金鹀、白肩鹀。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分布于北欧至西伯利亚,日本北部和中国,冬季在印度等地。广东民间和中医错误地认为黄胸鹀有补肾壮阳的功能,加之黄胸鹀“肉味鲜美”,造成广东对黄胸鹀的大肆捕捉食用,部分地方政府甚至举办“禾花雀美食文化节”。在2000年,黄胸鹀仍是数量丰富的无危物种,然而在过去短短的十多年,黄胸鹀的保育等级经历三级跳,至2013年,IUCN将黄胸鹀列为濒危物种,按当前形势估计,很快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就会继续恶化为极危物种,直至灭绝。

中文学名:黄胸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aureola

英文俗名:Yellow-breasted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3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n, e

非繁殖区: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黄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黄胸鹀形态特征图
黄胸鹀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15厘米)而色彩鲜亮的鹀。

繁殖期雄鸟:顶冠及颈背栗色,脸及喉黑,黄色的领环与黄色的胸腹部间隔有栗色胸带,翼角有显著的白色横纹。亚种ornata额部多黑色,且比指名亚种色深。

非繁殖期的雄鸟:色彩淡许多,颏及喉黄色,仅耳羽黑而具杂斑。

雌鸟及亚成鸟:顶纹浅沙色,两侧有深色的侧冠纹,几乎无下颊纹,形长的眉味浅淡皮黄色。

所有亚种均具特征性白色肩纹或斑块,以及狭窄的白色翼斑,翼上白色斑块飞行时明显可见。

虹膜-深栗褐;嘴-上嘴灰色,下嘴粉褐;脚-淡褐。

叫声:于突出的栖处鸣唱,鸣声为 djiiii-djiiii weee-weee ziii-ziii,较圃鹀缓慢而音高,且变调多为上升音调。叫声为短促而响亮的金属音tic。

黄胸鹀:雄鸟繁殖羽
黄胸鹀:雄鸟繁殖羽
黄胸鹀:雄鸟非繁殖羽
黄胸鹀:雄鸟非繁殖羽

地理分布

黄胸鹀地理分布图
黄胸鹀地理分布图

黄胸鹀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欧洲东北部,繁殖区东抵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千岛群岛一线;越冬区则在南亚和东南亚,几乎覆盖整个印度支那半岛和大部分的南亚次大陆。

在中国,本物种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各省区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区均可见本物种在迁徙季节过境,亦于越冬季节见于西南和华南各省。

其在中国的分布西线可抵内蒙古西部、青海、甘肃至西藏东部一线,在台湾岛和海南岛等里岛,本物种均为偶见冬候鸟,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脉附近也有黄胸鹀指名亚种的分布。另据研究,黄胸鹀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纬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纬20度以南,分界比较明显。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及达斡尔(? Dauria)至中国东北;越冬至中国南方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北部阿尔泰山;亚种ornata 繁殖于中国东北。两者迁徙均纵贯中国而至中国极南部、台湾及海南岛越冬。大量的鸟被捕捉并作为一种称为”禾花雀”的食品而出售。

生活习性

黄胸鹀(禾花雀)在广东被当街贩卖
黄胸鹀(禾花雀)在广东被当街贩卖

黄胸鹀喜欢在平原的灌丛、苇丛、农田等低矮植物构成的生境中活动,它们常常结成较大的群,穿梭于农田苇丛之间,群的大小不一,大者逾500只以上,小群则仅有50只左右,在迁徙季节甚至可以看到上万只一起飞过的壮观场面。

害鸟辩证

黄胸鹀
黄胸鹀
黄胸鹀:雄鸟部分繁殖羽
黄胸鹀:雄鸟部分繁殖羽

与其他鹀属鸟类一样,黄胸鹀的喙形适合咬开谷物的壳,是一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他们取食的食物主要为稻子、麦子。高梁、谷子等农作物,因而曾经被认为是有害农业生产的害鸟遭到捕杀。它在迁徙的南来北往过程中可能危害农作物。在迁徙时,它们结群飞行,集体取食。春季从南到北,所到之处,正是麦子灌浆,水稻下种育秧季节,沿途啄食和摧残农作物。在北方繁殖过后,又向南迁徙。这时正是农作物逐步成熟的季节,大群的往农田里一落,所过之处使庄稼造成严重损失。

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进一步认识,认为原有的以有益有害区分野生动物的二分法有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现在已经不再强调黄胸鹀所谓害鸟的身份了。

另外具野外剖检的结果,黄胸鹀在繁殖季节会大量取食各种昆虫,这一习性与其他食谷鸟一致。黄胸鹀的食性随季节而不同,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黄胸鹀:鸟卵
黄胸鹀:鸟卵

黄胸鹀在每年的5-7月间繁殖,营巢与草原或接近草原的林缘地带,巢筑于草丛间,巢呈碗状,以马尾、草根、纤维等柔软材料缠绕而成,每巢产卵4-5枚,孵化期12-13天。

非法捕杀

黄胸鹀:雄鸟
黄胸鹀:雄鸟
黄胸鹀死于人为设置的鸟网
黄胸鹀死于人为设置的鸟网

在中国,黄胸鹀在鸟类贸易中占有很大份额,中国南方和北方本物种进入贸易市场的形式也有着极大的差异。

在中国北方,本物种作为一种宠物进入贸易市场,因其雄性外形优美叫声悦耳而受到欢迎;而在中国南方,本物种作为食品进入市场,由于中医理论认为本物种有滋补强壮的作用,因而在广东民间人们将中医理论加以衍生,错误地宣传食用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堡制的汤可以补肾壮阳,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

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支持,但这一传统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传播,由于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其所需的个体均系野外捕捉。

这一饮食文化给黄胸鹀带来了灭顶之灾,并造成野生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保护现状

黄胸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国家林业部首批公布的“三有保护动物”(有益、有经济价值、有科研价值)。从现实来看,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保护黄胸鹀的作用,政府执法无诚意、无力度使得黄胸鹀的数量持续下降。

在2000年,黄胸鹀仍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无危物种,然而在过去短短的十多年,由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对黄胸鹀的大肆捕捉,黄胸鹀的保育等级经历三级跳。至2013年,IUCN将黄胸鹀列为濒危物种,按当前形势估计,很快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就会继续恶化为极危物种,直至灭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黄胸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害鸟辩证、生长繁殖、非法捕杀、保护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