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大自然
一起见证神奇的动物世界

白尾海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种群威胁、保护现状

白尾海雕的图片

白尾海雕(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英文名:White-tailed Eagle)是鹰科海雕属的大型猛禽,又叫白尾雕、芝麻雕、黄嘴雕,属隼形目鹰科海雕属,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00~4600克。体羽多为暗褐色,后颈和胸部的羽毛为披针形,较长,头部、颈部的羽色较淡,为沙褐色或淡黄褐色,嘴、脚黄色。它的尾羽也呈楔形,但均为纯白色,与其他海雕不同,并因此得名。虹膜黄色,嘴和蜡膜为黄色,脚和趾为黄色,爪黑色。在中国,所有的猛禽都至少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而白尾海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白尾海雕

拉丁学名:Haliaeetus albicilla

英文俗名:White-tailed Eagl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海雕属(Haliaeetu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65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一级保护物种

(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白尾海雕:形态特征图
白尾海雕:形态特征图

体大(85厘米)的褐色海雕。特征为头及胸浅褐,嘴黄而尾白。翼下近黑的飞羽与深栗色的翼下成对比。嘴大,尾短呈楔形。飞行似鹫。与玉带海雕的区别在尾全白。幼鸟胸具矛尖状羽但不成翎颌如玉带海雕。体羽褐色,不同年龄具不规则锈色或白色点斑。

虹膜黄色;嘴及蜡膜黄色;脚黄色。

叫声:响亮的吠声,似小狗或黑啄木鸟叫声。

白尾海雕飞行版,摄影秋高气爽
白尾海雕飞行版,摄影秋高气爽
白尾海雕飞行版,摄影秋高气爽
白尾海雕飞行版,摄影秋高气爽

生活习性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

显得懒散,蹲立不动达几个小时。飞行时振翅甚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栖息地及习性主要栖息于沿海、河口、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区以及某些岛屿。繁殖期喜欢在有高大树林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及河流地带活动。非繁殖季节,有时可离水很远,活动于草原或海拔1000m以上的高山上。白天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各种鸟类以及中小型哺乳动物,有时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白尾海雕的食物很多,有魚類、鳥類和腐肉,有時牠們亦會捕獵一些小型的哺乳動物。很多鳥類只吃腐肉維生,有時去搶水獺和其他鳥類的食物,而白尾海雕亦是一個很強的獵手。有些白尾海雕會跟金鷹爭奪兔和野兔,因為牠們兩者都會吃捕食這些動物。在繁殖季節期間,若牠們有了胎儿,牠們每天需要500~600克的食物。在冬季的月份,牠們不大想活動,這時牠們的食量就會降至每天吃200~300克的食物。

繁殖期间尤其喜欢在有高大树木的水域或森林地区的开阔湖泊与河流地带。白天活动,雄鸟和雌鸟的叫声明显不同。常单独或成对在大的湖面和海面上空飞翔,冬季有时也有3~5只的小群在高空翱翔。飞翔时两翅平直,常轻轻地煽动一阵后接着又是短暂的滑翔,有时也能快速地煽动两翅飞翔。休息时停栖在岩石和地面上,有时也长时间停立在乔木枝头。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用爪伸入水中抓边。此外也吃野鸭、大雁、天鹅、雉鸡、鼠类、野免、狍子等,有时还吃动物尸体,在冬季食物缺乏时,偶尔也攻击家禽和家畜,如猫、狗、羊等。常通过在空中翱翔和滑翔搜寻猎物。它忍耐饥饿的本领也是猛禽中较强的,可以连续45天以上不进食。

地理分布

白尾海雕:地理分布图
白尾海雕:地理分布图

白尾海雕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越冬于朝鲜、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等地,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有指名亚种,已知的分布地点有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白尾海雕较为罕见, 其中新疆为1992年首次发现的新记录, 在黑龙江、内蒙古为夏候鸟,甘肃为留鸟,辽宁、河北、北京、山西、宁夏为旅鸟,长江以南、上海、浙江、台湾为冬候鸟。冬季于10~11月迁到越冬地,春季最晚于3~4月离开越冬地。

生长繁殖

白尾海雕打架,摄影燕处超然
白尾海雕打架,摄影燕处超然

繁殖期为4~6月。通常营巢于湖边、河岸或附近的高大树上,比较固定,一般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个巢可使用很多年,在欧洲甚至有使用长达26年和30年的,但每年都需要进行维修和增加新的巢材,因此通常初建的巢直径不过1米左右,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巢的结构也越来越庞大,直径达2米以上。巢多置于树木顶端枝汊上或粗大的侧枝上,距离地面的高度为15~25米。偶尔也有营巢于悬崖岩石上的。

巢的形状为盘状,主要由树枝构成,里面放有细小的枝叶和羽毛,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偶尔为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光滑无斑,偶尔带有少许不清晰的赭色斑。第一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亲鸟轮换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为35~45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70天,即可飞翔和离巢。

种群威胁

白尾海雕飞版,摄影景文
白尾海雕飞版,摄影景文

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指名亚种为不常见季候鸟,见于华中及华东的多种栖息环境如河边、湖泊周围及沿海。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湖周围,可能在中国东北的其他地区还有繁殖。有越冬在贵州草海、南西北部及江西鄱阳湖的记录,北京附近每年有少量越冬个体出现。

由于环境污染、生境丧失和乱捕滥猎等人类压力的增加,种群数量在它分布的大多数地区均已明显减少。

德国白尾海雕的死因

柏林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研究所的学者对三个联邦州的自然保护者,在1999年到2000年这两年的时间内,收集并冷藏起来的120个死的白尾海雕,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他们确定出了90多只鸟的准确死因。

常常是为了看上去容易得手的猎物,而注定了德国这种最大鹰科鸟的死命,因为白尾海雕经常落到铁轨上,以食用被火车压死的野物。这种时候,它们经常过晚才觉察正在靠近的火车。假如它们还是有幸飞起来,试图逃避的话,它们那一对巨大的、展开之后宽达两米以上的双翅,便成为它们的陷井。庞大的双翅,为呼啸而过的火车所造成的强大气流,提供了很大的作用面积,使得这些鸟常常是在转眼之间,便被吸到了滚滚车轮之下。

一部分白尾海雕也成为铅中毒的牺牲品。当它们捕食到被铅弹击中的水禽时,铅这种重金属也就随之进入了它们的身体。就是哺乳动物体内的剩余枪弹,也可以在白尾海雕身上造成铅中毒。鸟的胃里酸性很强的胃液,可以溶解铅,使其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受铅影响最厉害的,主要是鸟的神经系统、造血功能以及平滑的肌肉组织。铅中毒的最先症状,是胆囊、胆小管和肝脏的病态变化。

野外的高压电线,也经常是死亡事故的发生地点。白尾海雕很喜欢飞到高压电线杆上休息。但是在它们重新起飞时,那宽大的翅膀常常会碰到电线,使它们触电身亡。

白尾海雕最经常的“自然”死因,是由于受到寄生虫的侵袭,比如肝片吸虫。或许,在铅中毒和肝片吸虫感染之间,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柏林的野生兽医克罗讷猜测道,假如肝脏已经受到了铅中毒的影响,那么,寄生虫的袭击,便会给肝造成更大的伤害。柏林学者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畸形生长和食物缺乏,看来难得为白尾海雕带来死亡;就是成年鸟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斗架,显然也不是常见的死因。

原本已经减少的白尾海雕数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又进一步受到环境毒素滴滴涕的影响。在1972年禁止使用滴滴涕之前,农民们把这种剧毒的杀虫剂,大量地喷洒到农田里。青蛙和小鸟食用了中毒的昆虫之后,自己又成为白尾海雕的猎物。因为白尾海雕是这一食物链的最后一环,所以,这种毒药在它体内富集得尤其厉害。沉积在脂肪中的滴滴涕,会影响到钙质的新陈代谢,使得鸟蛋的壳变得非常薄,孵蛋时在母鸟的重压下,往往会破碎。

保护现状

科学家们建议,应当及时从铁轨上,清理掉被火车压死的野物,以减少铁路事故的数量。禁止使用滴滴涕,以及在保护鸟巢方面采取的大量措施。在打猎用的子弹中,应当使用其它合金或者塑料材料,以取代有毒的铅;同时,也应改进电线杆的设计,使其不再伤害白尾海雕。

大量措施,使得德国的白尾海雕情况有所好转,在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勃兰登堡州、萨克森-安哈特州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大约有360对可以孵育后代的成年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动物百科 » 白尾海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种群威胁、保护现状